中国在2015年至2018年间引进了24架俄制苏-35战斗机,很多人当时觉得这是一个挺牛的决定。毕竟,在那个年代,这款号称四代半的先进战斗机可不是随便就能弄到手的玩意儿。但现在回头一看,当初的辉煌似乎有点变味儿了。这些飞机放在如今迅速发展的中国空军里,慢慢地显得有些尴尬,不上不下,说它重要吧,又没那么离不开;说它多余吧,也还真不能完全舍弃。所以有人形容苏-35是鸡肋食之无味、弃之可惜。那么问题来了,中国为啥要买它呢?而现在,它怎么就混成这个样子了?
先来说说这款飞机到底有什么来头。苏-35其实是俄罗斯深度改进的一款四代半战斗机,从外表看着跟早年的苏-27差不多,但内部可是做了一番大升级,比如装配了117S矢量发动机和更先进的航电系统。简单点讲,这个发动机厉害就在于能让飞机像燕子一样灵活翻转,那叫一个帅气。同时,它还能挂载更多种类的武器,看起来特别能打。然而,纸面实力是一回事,实战表现又是另一回事。在俄乌冲突中,我们也见识到了这货的问题:信息化能力差、电子设备落后,再加上老毛子的飞行员训练水平参差不齐,结果损失惨重。有西方媒体直接给扣了顶帽子,说这是俄罗斯空天军的一场灾难!听着都替他们捏把汗。
那既然这样,中国当初为啥还买呢?别急,我跟你掰扯掰扯。当时咱们国内正值歼20刚出道,可产量一时间赶不上需求啊,而同时面对台海局势升温,还有南海风波不断,需要更多高性能战斗力补位。而自家现役的大部分还是三代或三代半水平,比起美帝那些F22、F35,总感觉底气不足。再者,中国航空工业虽然发展很快,但有一些关键技术,比如大推力涡扇发动机,还处于追赶阶段,所以购买几架苏-35回来研究学习一下,也是合情合理嘛。一句话,当时既想快速补强短板,又想借鉴别人的长处,为未来铺路。
然而时代变化太快,如今看看国产装备的发展速度,是不是都有点目瞪口呆?比如歼16和歼20接连服役,那真的是撑起了解放军新型空中力量的大旗。不吹不黑,就拿雷达来说吧,人家的相控阵雷达不仅探测距离远,而且抗干扰能力强,一对比,苏-35上的雪豹-E雷达简直就是上一代产品,用起来是真的吃亏。另外还有维护成本方面,同样一小时飞行下来,你会发现进口装备贵得肉疼,而国产型号却便宜又好修。这么算账下来,让谁选都会偏向自己的东西,对吧?
当然,有人可能会问,那这些已经买来的苏-35怎么办?总不能全扔仓库里吃灰吧。我告诉你,还真没闲着。目前来看,它们主要被安排去完成一些特殊任务,比如远海巡逻或者伴飞轰6K执行震慑性战略任务。在这种场景下,用它来搭配其他力量发挥优势也未尝不可。此外,还有一个作用,就是培训飞行员。因为从操作复杂性到极限性能测试,这货确实能够提供不少经验积累,也算物尽其用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再努力优化角色定位,其现实价值始终有限。从战略层面考虑,引入这批次设备确实解决过燃眉之急,但是随着本土制造越来越给力,它注定只能退居二线,成为一种过渡性质的存在。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我们就彻底告别进口飞机了呢?目前不好下定论,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自主研发永远才是真正王道。
参考信息来源:搜狐军事《为何沦为鸡肋:中国采购24架俄制苏35真实原因曝光》
